第(1/3)页 这个批复做得滴水不漏。 既给了地方一个面子满足他们的请求,维护了国策的统一性。 又通过削减名额和增加考核抬高了门槛。 保证了不会有太多异族官员,在短时间内冲击现有的官僚体系。 还给那些落选的人留了条进官学的后路。 安抚了人心,真算得上一举多得。 刘启看过之后,满意地点了点头。 自己的这个儿子确实没让他失望。 无论是心性还是手腕,都已经是上上之选。 假以时日,必能成为一个合格,甚至比自己更优秀的君主。 然而就在刘启准备在这份奏折上用印批红时。 旁边侍立的当朝内阁首辅,大学士魏存,却突然站了出来。 “陛下,太子殿下,老臣有话要说。” 魏存是当年魏征的孙子。 他不像他爷爷是个只会梗着脖子死谏的老顽固。 这个人学问做得极好,为人又懂得变通。 是刘启亲手提拔起来的新一代文官集团领袖。 这些年一直深得刘启的信任。 “讲。”刘启淡淡地开口。 “老臣以为,太子殿下的批复虽稳妥,但似乎……有些过于保守了。” 魏存的话让刘启和刘据都愣了一下。 “哦?那你觉得应该如何批复?” 刘启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感兴趣的神色。 魏存清了清嗓子,缓缓说道。 “老臣以为,不仅不应该削减名额,反而应该增加名额。” “不仅应该让他们参加科举,更应该鼓励他们参加科举。” “陛下当年定下有教无类的国策,为的就是要用我大晋璀璨的文明去同化那些蛮夷。” “如今二十年过去了,我大晋国力鼎盛威加四海,正是彰显天朝气度的时候。” “为何还要如此小家子气,对那些已经归顺的子民处处设防呢?” “这样做只会让他们觉得朝廷始终没把他们当成自己人。” “长此以往恐怕会离心离德,反而不利于边疆的稳定。” “老臣愚见,我们应该敞开胸怀,用绝对的文化自信去接纳他们,包容他们。” “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认同自己大晋子民的身份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