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凤岩虽然不能进阚家的门了,可凤岩即将生下的孩子不还是老阚的骨血吗? 白客连忙拉开哥哥:“行了哥,咱收下。阚叔您放心吧,俺未来的姐夫他人挺好,也很厚道。您以后要是去看您的小孙孙啥的,他会给你提供方便的。” 老阚眼睛都红了:“谢谢!太谢谢你们了。” 既然表姐结婚的事儿已经说清楚了,白客就不想再给老阚增加心理负担了,扯开话题聊起工地的事儿来。 说起工地,老阚一下就精神起来了,滔滔不绝地介绍起眼下的几个工程的施工情况。 原来,老阚虽人在家里养病,却一直没忘了自己的老本行,躺在炕上还在遥控指挥着。 得知各个工程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,白客心里就踏实多了。 按照白客的建议,老何的婚礼也借了个单位的食堂,自己找厨师,自己准备酒菜。 这比自己在家里办省事一些,顶多是开销大点。 可老何不差钱啊。 肆人帮的年代,老何被搞的家破人亡。 落实政策以后,他得到一大笔补偿。 而且老何是制药厂的高工,工资待遇也比一般人高很多。 他又是一个书呆子、孤老杆子,想花钱也没地儿花。 挣得钱也都攒下了。 凤岩的嫁妆,秦咏梅先前已经给她准备好了。 不过白宗和白客合计一番,决定再送表姐和老何一个礼物。 白宗自己又跑了一趟奉天,再次找杨医生帮忙,又买了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。 回来的时候,白宗却是背上背着一个,手里提着一个。 背上背着的是黑白电视,手里提着的却是三洋牌录音机。 一直到未来好多年后,白客也搞不明白这东西为何叫录音机。 虽然它有录音的功能,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只用它来播放音乐。 照理说它应该叫播放机才对。 可那时候的人们就是这么叫的。 1980年,大城市中的时髦青年渐渐开始戴蛤蟆镜,穿喇叭裤,肩上扛着录音机。 在小城市中,戴蛤蟆镜、穿喇叭裤倒是挺普遍了,但能买的起录音机的却是凤毛麟角。 白客用脚丫都能想出来,这一路老哥肯定风光无限,无数艳羡的目光追随左右,前来搭讪的妹子也接二连三。 反正他走进院子的时候,身后就跟了五六个街坊邻居的半大孩子。 白宗把电视放到屋里后,拎把椅子出来,把录音机放上去,就开始播放音乐了。 小伙伴们纷纷围上来,如痴如醉地听着。 磁带没几盘,主要是邓丽君和刘文正的歌曲。 眼下,小城里的青年们最爱听的并不是后世流传广泛的那些歌曲。 比如“美酒加咖啡”、“何日君再来”之类的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