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六章 舍我其谁-《崛起崇祯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卢象升见杨嗣昌失魂落魄的模样,狠狠地看了他一眼,忍不住讥讽。

    “建斗何出此言?”

    杨嗣昌只是瞄了卢象升一眼,目光却转向崇祯皇帝,带着三分落寞七分忧虑说道:“陛下所言,臣感同身受亦是赞同。

    然所虑者,还是攘外必先安内之故。倘若流贼不除,臣怕内外皆不能顾,则南宋之祸殆不可免。

    如今时局摆在眼前,因兵力粮饷之故,朝廷无法同时对付叛贼和鞑虏。

    现陛下完全舍弃叛贼,举全国之力对付鞑虏,臣相信一定可以驱除鞑虏,保国威不堕!

    可是,驱除鞑虏之后,臣怕已经取得的大好时局,也将不复存在了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杨嗣昌仰天长叹,双眼湿润。

    殿内,原本沾沾自喜的卢象升,听了杨嗣昌的一席话,也垂下头来。

    老实说,一直在剿匪前线的他,深知杨嗣昌并非危言耸听。

    在鞑虏未入关之际,大明幸赖列祖列宗护佑,国运己有转机。

    巨贼高迎祥已于前年秋伏诛,张献忠、罗汝才与射塌天等大贼寇亦先后就抚。

    其他余贼,或死或散,或观望风色,不似往日猖獗。

    虽有闯贼李自成冥顽不灵,誓与朝廷对抗,全无畏罪投降之迹。

    然此贼近一年来遭朝廷全力围剿,已经是疲于奔命奄奄一息。其余部可战之贼不过数千,其余尽皆老弱妇孺。

    目前更是在三边总督洪承畴和川陕巡抚孙传庭的四面围堵下,已将贼驱入网罗,等待一举成擒,献俘阙下。

    现在朝廷把孙传庭和洪承畴调来勤王,包围圈就散了,叛贼李自成就此逃离生天。

    而已经归降的张献忠和罗汝才等人,原本就并无归顺之意,失去了大军的恫吓,恐怕立即就反。

    朝廷数年的布置和成果,将毁于一旦之间。

    “陛下,臣恐叛贼他日卷土重来,或如燎原之火,惶惶不可扑灭矣!”

    最终,空旷的建极殿内,响起杨嗣昌嘶哑的哀鸣,宛如杜鹃泣血,令人悲痛。

    唉!

    崇祯皇帝一声叹息,这是为杨嗣昌而叹!

    历史对杨嗣昌误会很多呀。

    因为卢象升战死,史料上把责任全部归咎于杨嗣昌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