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三章 不合朕意-《崛起崇祯》
第(2/3)页
他们纵使心气高,想大干一场,但也没高到想全歼鞑虏。
因为这不现实。
不说战力的原因,鞑虏会不会和他们死磕还很难说。
从机动性来说,大明不如鞑虏。
如果他们要跑,朝廷的大军是难以拦截的。
毕竟,打消耗战,大明玩得起,他们玩不起。
也因此,他们确实存了驱逐鞑虏的心思。
可是,现在陛下说不合朕意,这就是大问题了。
另外,听陛下的意思,他老人家是不想呆在大军中,这又是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。
御驾亲征不紧随大军,那要去哪里?
这些问题,都是需要认真思索的大问题。
殿内,随着他们的沉思,气氛显得有些压抑。
而丹墀上方的崇祯皇帝并没有打扰他们考虑军国大事,悄声吩咐值守太监,去请兵部尚书杨嗣昌、侍郎李邦华、陈奇瑜来开会。
其实也不是来开会,而是让他们来听崇祯皇帝介绍鞑虏的情况。
历史上,大明朝廷对于鞑虏入塞毫无觉察、毫无准备、决策应对失当,可以说步步都是臭棋。
之所以如此,都是情报完全失灵,对鞑虏入塞完全没有预判。
崇祯十一年九月,鞑虏东西两路大军于墙子岭、青山关毁边墙而入,两军在京郊通州会师。
建奴抵达长城时,大明军队毫无准备,密云总兵吴国俊和监军太监邓希诏还在祝寿喝酒,匆忙救援的蓟辽总督吴阿衡兵败而死。
足见鞑虏的保密工作非常好。
大明的军事情报历来由锦衣卫负责,东厂也会执行部分任务,单讲谍战能力,厂卫绝对当仁不让。
这从魏公公上台后,大明军队接连打了几个大胜战可以看得出来。
可前任把魏公公搞死了,又把厂卫权限大为削弱,除了导致官场腐败变本加厉外,更重要的是导致情报系统完全瘫痪。
历史上建奴五次大规模入塞,哪一次大明军队提前做了准备?
还有,鞑虏五次大规模入塞,哪次不是绕开宁锦防线,从长城北面破关?
哪次大明朝廷不是被动挨打,然后调天下之兵勤王?
为什么每次都不加以修正?
难道大明朝廷每次都天真地认为,不破宁锦防线鞑虏就不敢入关吗?
集重兵于宁锦防线有何意义?
为什么兵部从来就没有提出建设性的防御方针?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