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四章  军情通报-《崛起崇祯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第一,不知道清军兵力。史料没有清军兵力的记载,但分析来看,满、蒙八旗、汉军旗及蒙古各部皆有参与,按照通常的说法,入关前满洲牛录308,蒙古牛录76,一牛录标准人丁300人,考虑到不满员,全按200计算,共76800,再参照第四次阿巴泰入塞“率内满洲、蒙古、汉人二十四固山各固山额真官军一半,外番蒙古兵一半往征明国”用了一半兵力计算,38400,再加汉军八旗和外藩蒙古各部,最少有5万人吧,除去炮队,全是骑兵。第二,不知道清军动向。明史记载:“大清兵南下,三路出师:一由涞水攻易,一由新城攻雄,一由定兴攻安肃”。《崇祯实录》记载“十一年十一月,清兵自良乡,高阳,逐州向河间,闯入塞,分四道,一趋沧灞,一趋济南,一趋临清,一趋彰德卫辉”。满清官修的《东华录》记载:“左翼睿亲王多尔衮奏:臣等毁明边关入,两翼兵马,约会于通州河西,由北边过燕京,自涿州分兵八道,一沿山下,一沿运河,于山河中间,纵兵前进”。清军南下的动向,应该以清军史料为准,明史和《崇祯实录》的记载应该是明朝廷的判断,显然判断有偏差。其实清军分兵八路南下,给了明军一个绝好的战机,后面有分析。

    皇帝不懂兵,自废武功,兵部也不懂吗?

    最令人匪夷所思的还不是情报系统的瘫痪,而是明朝廷对清军入塞的视若无睹。为什么这么说?当然有人会说几千里长城防线防不胜防,没错,防不了,既然防不了,那就不防。

    鞑虏不会自己背着粮食来作战,那么就在京畿地区坚壁清野,疏散百姓,严守城池,让鞑虏每攻一个县城都要付出惨重代价。

    同时在纵深预留机动作战兵团,待其人困马乏之时再重兵出击。

    如果有更超前的军事眼光,那就应该以海制陆,从海上登陆清军后方,不断实施牵制、骚扰战术,就可以让清军也处处补防,把他为数不多的兵力牵制得到处都是。

    这不仅仅体现在谍战上,对战场也是两眼一抹黑。

    大明军队对于鞑虏往哪里跑,下一步要打哪里完全靠蒙。

    2、情报失灵导致明朝廷对清军态势判断严重失误

    从事后清军达成的目标来看,清军此次入塞的战略目的有三:一是抢钱、抢人,回去好种田(共俘获人口四十六万余)。二是作战略侦查,顺便破坏中原腹地。三是消耗明军实力,坚决消灭敢于和清军对决的军事力量。1636年阿济格入塞前,皇太极召睿亲王多尔衮、豫亲王多铎、肃亲王豪格、成亲王岳讬及出征主帅英郡王阿济格和文武大臣,晓谕用兵事宜:“城池能克则取,不能取则不取,所掠人畜,不许争抢,平均分取,师行宜速勿缓,彼处汉人,若出城野战,破之甚易”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