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九章 黄马褂,马上挂-《崛起崇祯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姓刘的锦衣卫奉命离去,吴承峰也开始布置抓捕晋商的任务。

    可以说,锁定了目标,一切都水到渠成了。

    “卸粮……”

    德州码头,随着一声悠扬富态的喊声,上百个精壮的汉子开始了辛勤的劳作。

    十几艘巍峨高耸的百料大船满载粮食,停靠在船坞上,等待搬运。

    可以想象,这么多的粮食物资,必须挑灯夜战才能完成。

    王家族长王大宇眯着眼睛,一脸嘚瑟。

    民间有言:“上有老苍天,下有王百万,三年不下雨,陈粮有万石”。

    这句俗语,说的就是山西临汾王家。

    作为最早发迹的八大晋商之一,王家拥有家资数千万两,以盐业起家,后入典当业,之后是大粮商。

    仓廪丰足,藏粮万担,此生无憾!

    望着十几船的粮食,王大宇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。

    站在岸边,手拢在兜袖里,望着忙碌的搬运工,王大宇无限感慨。

    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,认真说起来,那是王家赶上了好年代。

    自天启年间开始,一直到现在,大明天灾不断。

    灾年好哇,灾年好发财。

    贱民为了几斗活命的粮食,不惜把上好良田典当出去用来充饥。

    王家正是用这种方式,囤积了大量的良田,快速地积累财富。

    还有就是要感谢建奴了。

    不,现在叫大清了。

    正是大明和大清持续的争斗,让他们这些商人左右逢源,好不快哉!

    尤其是大清,国力匮乏,物资短缺,什么都要,这就为他们这些大商家提供了无限的操作空间。

    别的不说,就说这十几船粮食吧,就是大清入侵大明,从京畿周边府县劫掠来的。

    然后他把大清四处劫掠的粮食重新包装,改散装为标准麻袋盛装,从京城通过运河运来德州府保存。

    如此,再通过集装化、系统化运输,打上王家的印记,自然就洗白无虞了。

    之后,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卖给大明朝廷,运往九边关镇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任谁也不知道,这是沾满血的粮食。

    索索寒风中,王大宇感慨万千,却无丝毫愧疚。

    实在是这种事情做得太多了,麻木了,也没有回头路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