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零四章 早朝-《崛起崇祯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只是……

    正当斟酌如何说辞,又有人跳出来了。

    “陛下,臣有事启奏。”

    崇祯皇帝定睛一看,却是大名鼎鼎的黄道周。

    历史上,杨嗣昌和靼虏的议和之策就是毁在他手上。

    以至于前任崇祯皇帝呵斥他:“一生学问只办得一张佞口!”

    之后,黄道周被连贬六级,调任江西按察司照磨。

    不过,现在由于崇祯皇帝的到来,他的情况发生了变化。

    “陛下!臣上月奏疏中云‘杨嗣昌倡为练饷之议,流毒天下,民怨沸腾’,为陛下社稷着想,为天下百姓着想,并非有门户之见,徒事攻计。

    臣二十年躬耕拢亩,中年出仕,两次削夺,今已五十余矣。幸蒙陛下圣恩宽大,赦臣不死,使臣得以垂老之年,重瞻天颜。

    臣即竭犬马之力,未必能报皇恩于万一;如遇事缄默,知而不言,则何以报陛下?何以尽臣职?

    增加练饷一事,实为祸国殃民之举。臣上月来京,路经江北、山东、畿辅,只见遍地荒残,盗贼如毛,白骨被野。

    想河南、陕西两省情况,必更甚于此。

    盗贼从何而来?说到究底,

    不过是因为富豪倚势欺压盘剥,官府横征暴敛,使小民弱者失业流离,饿死道旁,而强者铤而走险,相聚为盗。

    臣上次削夺之后,归耕田园,读书讲学,常与村野百姓为伍,闻见较切,参稽往史,不能不为陛下社稷忧。

    请陛下毅然下诏,罢练饷以收民心,斩杨嗣昌之头以为大臣倡议聚敛者戒!”

    黄道周一出场便火力十足,要求崇祯皇帝斩掉兵部尚书杨嗣昌的狗头。

    更何况,赈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,需要层层把关,处处设防,才能杜绝大明官员上下其手。

    目前,朝廷显然没有这个闲功夫。

    但是,作为君王,臣僚反应情况,他老人家也要表个态,不能无动于衷。

    “着户部统计实际受灾的州府,然后拟定条陈,交由内阁处理。”

    暂时先把事情糊弄过去,这就是崇祯皇帝的态度了。

    不然呢?

    “陛下圣明!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