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零五章 说的比唱的好听-《崛起崇祯》
第(2/3)页
但不管怎么说,生前不干人事,死后成名,这都是不可取的。
平时袖手谈心性,临危一死报君王!
这是南宋以后信奉朱熹的腐儒们,平时不干实事,只能在大难临头用以死报国的方式解脱。
而无疑,黄道周就是此类人的代表。
这个和史可法一样的人物,干啥啥不行,嘴炮第一名,最后以死成名,被评为“民族英雄”。
丹墀上方,崇祯皇帝深深地看了“民族英雄”一眼,继续往下说,“然此时,东虏因和议不成,入侵大明,杀朕子民。
朕不得已中断剿匪进程,号召天下勤王之师,共御外敌。值此国家危难之时,朕希望诸卿以国为重,为国着想。
因此,朕切望文武臣工,不论在朝在外,都能和衷共济,共商国事,群策群力。万不要各立门户,徒事攻讦。”
这番话,崇祯皇帝可谓苦口婆心,寓意深远,更是他老人家的心里话。
御驾亲征在即,他力求朝堂稳定,一切都等回来再说。
当然了,如果有人能够听见去,以国为重,那更是可喜可贺的事情。
只是……
愿望是美好的,现实是残酷的。
金銮殿内,黄道周听崇祯皇帝话语间都是偏向杨嗣昌,且意思明显说他不顾大局,攻讦同僚,枉做小人!
这还了得!
传扬出去,以后如何在朝堂混?
他黄道周一生,靠的就是顶撞皇帝成名,又岂能容忍陛下指责?
他抬起头,目光坚定,神情悲苦,一脸愤然说道:“禀陛下,臣……臣……读书数十年,惟以忠君爱民为心,不以功名爵禄为怀。
臣多年躬耕田拢,胼手胝足,穿布衣,食粗食,清贫自守,不慕荣利,为天下人所共闻。
臣今日所言者,正是出自一片忠君爱国之心。
流贼为患,臣何尝不欲食其肉而寝其皮。东虏祸国,臣何尝不痛心疾首欲驱除靼虏,既忧且愤。
今日种种,臣之心中,独恨杨嗣昌只知与东虏暗中议款,全忘《公羊》‘尊王攘夷’之教。
以至于今日人心溃决,岂因要各立门户而攻讦杨嗣昌!
第(2/3)页